新闻资讯
推荐新闻
22
沿着松阳的明清古街走上几趟,你大概也不会注意到这样一家店:30平米不到的小店里摆放着一张未完工的棕板床,一旁的斑驳墙面上,挂着大小不一、形式各异的手工编织包。走近细看,编织包包针脚细密,设计也独具匠心。 不过,他们现在做起了包包!发现了这家店的朋友们说,这些包包十分新潮,堪称“松阳一线潮牌”,质...
14
在松阳老街闲逛的时候,发现这样一家棕板床店,看到招牌的第一反应是有点熟悉。再仔细一看,果然所谓的棕板床就是老杭州人都睡过的棕绷床,大概是因为地域口音不同,叫法才有所出入吧。 在小店门口,挂着一些用棕线编织的“艺术品”,其实你只要亲手摸几下就会知道,这些东西的欣赏价值远远高于使用价值。老板的本意也...
06
“阿有坏格棕绷修伐,阿有坏格藤绷修伐?”这些耳熟能详的吆喝声已经成为70后、80后上海人的记忆。随着时代的变迁,棕绷床也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圈。做棕绷的师傅越来越少,这种软硬适中、透气环保的棕绷床因为高成本、低产量的手工制作也被席梦思床垫替代,棕绷床的制作更是少之又少,“我们这行几十年后没人做了。”上...
28
一个人做了一样东西几十年了,对这样东西的感情就很难割舍了。如果有一天突然不做了,好像就跟每天吃饭少吃了一餐一样,总感觉少了些什么。 徐师傅在台州做了四十年棕棚床了,从二十岁开始就跟着外公学做这门手艺。有了店面之后,每天早上六点拉开卷帘门,一天的营业便开始了。 徐师傅的店面不大,一眼望去就看完了...
20
阿有坏个棕绷籐绷修伐?老上海人再熟悉不过的叫卖声,现在还能听得到吗?(文/阿仁 主播/丁婷婷) 老上海个马路浪、弄堂里一日到夜可以听到勿勿少少个叫卖声。“桂花赤豆汤!五香酱油茶叶蛋!”“削刀磨剪刀!”“阿有坏个棕绷修伐籐绷修伐?”“卖糖粥!”“豆腐花!”每一种叫卖吆喝都拿腔拿调、都有程式。上海人...
13
那些沉浮在岁月砂金中的老手艺被慢慢淡忘于角落。 我们拜访了师傅,他说:“修的多是物件,更多是情怀。” “不是没想过收徒弟,可现在愿意吃苦的不多了。” “阿有哪个棕棚修啊,藤棚修啊~”20多年前的吆喝声再次听到还是在西藏北路的一家门面敞亮棕棚店里,江西老表小胡和妻子在为即将到来的年末大关紧张忙...
08
席梦思没流行前,在江南地区姑娘们的嫁妆中,棕绷床必不可少,特别是夏天,睡着透气又凉快。那时,弄堂里也经常游走着会做棕绷床的手艺人,他们挎着大布袋,边走边拉着悠长的调子吆喝。 如今,随着大量弄堂的消失,棕绷床逐渐远去,手艺人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少。昨日,在东台路做了50多年的老手艺人周万德和方殿发说,...
02
“阿有坏的棕棚修伐,藤棚修伐”……上海滩一位年近八旬的“棕棚匠”平伟功记得上一次吆喝它们,已是二十多年前。今天(7月3日)下午,他完成了50多年职业生涯中的封“棕”之作。未来,考虑到身体等原因,他将退居幕后。 棕棚,是上世纪上海家庭的“标配”。1961年,21岁的平伟功跟着父亲厂里的工人学起了棕...
23
木荷Schima superba.山茶科、木荷属。属于:树花观赏树,又可持续不断的提供给人类生活用材需要。 木荷树四季常绿,树高达20至30米,6至8月开出荷花般的花瓣,白色芳香,花蕊金黄色,美艳惹人喜爱,是木又开荷花,故称为木荷。木荷生长于我国长江流域各省,华南及台湾等地。在低山丘陵,常与松木...
16
“阿有坏格棕棚修伐,藤棚修伐……”在老上海传统的夏日里,总是能听到这样悠长而富有海派特色的吆喝声。在那个空调尚为“奢侈品”,席梦思还没普及的年代里,棕棚床上铺竹席,又有弹性又凉快,实为度夏的必备佳品。 而今,用棕棚的人越来越少,修棕棚的手艺也几乎要绝迹于这个城市。本报记者好不容易找到了申城最后的...
说起棕棚床,父母那辈人肯定不会陌生。以硬木做成框架,用棕线织成的棕棚床,既结实又透气。直到20年前,棕棚依旧是每户每户的必备用品,而如今,取而代之的席梦思也让棕棚床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 睡棕棚床的人越来越少,做棕棚的手艺也几乎要绝迹于这个城市。通过小最最多方面的打听,终于在观海卫镇鸣鹤鸣兴西路上...
27
博山区白塔镇大庄村一个不起眼的院落里,木匠孙启明跟妻子在木工房里熟练地在一个木制大床上穿着棕绳。沾上了水的棕绳,在四个手指间快速地拉动,日复一日,常年劳作的手指,骨节异常粗大……对孙启明来说,只要穿出一张既结实又耐用的博山大床,所有的辛苦就算没白费。 孙启明今年55岁,从16岁就开始干木匠活。“...
12
庞宪宝,天台平桥镇人,凭着做棕棚床的手艺,嗓门响,底气足的他在苏州稳稳当当开了28年的“老店”。庞师傅做的棕棚床,又硬又结实。用手敲一敲,都会“咚咚”响。满头银发,嗓门洪亮的庞师傅,底气十足,“用上30年,棕棚床垫都不会塌下去”。 下城区长板巷沿街铺子很多,庞宪宝天台棕棚店,在这里声名可不小。早...
26
“阿有坏的棕棚修伐,藤棚修伐”……上海滩一位年近八旬的“棕棚匠”平伟功记得上一次吆喝它们,已是二十多年前。今天下午,他完成了50多年职业生涯中的封“棕”之作。未来,考虑到身体等原因,他将退居幕后。 棕棚,是上世纪上海家庭的“标配”。1961年,21岁的平伟功跟着父亲厂里的工人学起了棕棚制作手艺。...
18
传闻多年的老房子动迁,终于要开始了。一直借住在老房子的孙阿姨很舍不得,她曾是七浦路上的动迁户,当初拿到不菲的动迁款,却没有立即买房,而是投进了自家快要倒闭的小公司,转而来租我家石库门的老房子,这一租就是八年多,错失了多次买房的好时机。孙阿姨独自带着一对孪生儿子生活,从来没见过她丈夫。上海人尊重他人...
推荐产品
苏州棕棚床翻新
苏州棕棚床维修翻新
上海棕棚床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