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28年棕棚老店,穿越半个世纪的老手艺
-
庞宪宝,天台平桥镇人,凭着做棕棚床的手艺,嗓门响,底气足的他在苏州稳稳当当开了28年的“老店”。庞师傅做的棕棚床,又硬又结实。用手敲一敲,都会“咚咚”响。满头银发,嗓门洪亮的庞师傅,底气十足,“用上30年,棕棚床垫都不会塌下去”。
下城区长板巷沿街铺子很多,庞宪宝天台棕棚店,在这里声名可不小。早上六点,庞师傅拉开卷帘门开始营业。从1988年开始在长板巷开店,早六晚八的营业时间,没有大的调整。工作间地上,庞师傅在一张半成品的棕棚床上,摆着铲子、刨子,家里人都知道,这些都是他的宝,碰不得。
老手艺做床,仍然沿用传统的榫卯结构,不用一枚钉子。棕棚所需的原料就两种,木头和棕线。“一般的木头做不了棕棚,我用的都是天台老家的荷木。荷木干,坚硬有韧性,做出来的棕棚不仅牢固,而且防潮。
穿棕棚既是细活又是体力活。编好的棕棚线,庞师傅握定一根木棍,右手拎起一把榔头轻轻一敲,就将一块木头钉入,再一敲,剃掉多余部分……就这样编穿编固定所有的棕棚线。“年轻的时候,一天半便能做好一张,现在年纪大了,眼睛花了,力气跟不上,得花上三天时间,一年一百来张。”
“将棕线在水里泡一个半小时,会更有韧性。拉线的时候一定要拉紧,不拉紧,三五年就塌下去,拉得越紧,做得越慢。最后是配线和穿线,穿线最麻烦,和织毛线性质差不多,不能马虎,需要时间,需要力气。”
棕线加工是庞师傅老家平桥镇的传统产业。上世纪八十年代,平桥人基本上都干这行。庞师傅的妻子余玉明,也是平桥人。“在我们老家,大大小小都会打棕线,我八岁就开始做了。”
原料好,手艺更得好。将棕线变成一张棕棚床,好比织毛衣,棕线的疏密、紧实,都决定着一张棕棚床最终的质量。
1976年,庞师傅跟着姐夫做学徒,来到苏州开始走街串巷做棕棚床。“那会,我们专门在西湖区一带找活干,给私人加工。不用吆喝,一个村子走过去,基本上都认识我们。”庞师傅说,“东家先找木匠把架子做好,我们加工成棕棚床。东家包饭,下午还有一餐点心,和做木匠有点像。”
庞师傅说:“那时候东家准备的是一张张棕片,我们得自己摇成棕线,很费时间,两个人需要四天才能加工好一张棕棚。才14块钱。”
席梦思太软不透气,木板床又太硬,老底子的棕棚床,透气、活血、天然,尤其适合腰椎、风湿病人。“一张1米5宽的棕棚床,售价2000元,订做需要等20天左右。”
从1988年开始,庞师傅在长板巷开出自己的店,到现在已有28个年头,客户既有40岁以上的老客户,也有时髦年轻人。
“以前,会这门手艺很吃香的。”眼看着这门手艺由盛转衰,庞师傅握着榔头的右手轻轻抖了几下,“我们那年代,会门手艺在村子里很吃香,娶媳妇也容易。但现在不行了,我儿子也不愿意学,嫌累。穿棕棚的,苏州大概五家左右,年纪都在五十岁以上。我们这一代以后,估计就没人做了。”
- 返回首页 打印 返回上页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