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捷诚棕棚床网站!
13013894774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苏州公司动态 > 专业制作棕绷50多年,慈溪这位老工匠实在不简单……

新闻资讯

专业制作棕绷50多年,慈溪这位老工匠实在不简单……

坎墩镇郑家甲南路85号,住着一位73岁的民间传统工匠——寿焕张老人。


有人说他是一位棕绷匠,这并没错!历经50多年,至今还在不停地与棕绷打着交道。但他真正的职业并非是“棕绷匠”,应称其为“棕榈匠”才对。


在他的家族史上,历代都是与棕榈打交道的民间匠人,到他手里已是第八代了。老人告诉我说:“我的祖籍在诸暨,是太爷爷那一辈来到坎墩后,才开始定居在这里的。”


来这里前,我一直有一个疑惑,就是棕榈匠与棕绷匠到底有何区别?在与焕张师傅的交谈中获悉:棕榈匠一定就是棕绷匠,而棕绷匠不一定是棕榈匠!


凡是所有的棕榈制品都会做的,才能称得上“棕榈匠”,“穿棕绷”仅是所有技艺中的其中一项而已。除此之外,还有以棕榈为原料的穿蓑衣、扎磨石刷帚、薄刀刷帚等,以及“切(穿)‘棕建’即(床上的棕垫)”等。


“就拿穿蓑衣这一活计来说吧,又分为荷叶蓑衣、竹叶蓑衣和软肚蓑衣。”焕张师傅介绍说,“荷叶蓑衣是农民在田里干活时穿的;竹叶蓑衣是撑竹船的船民穿的;而软肚蓑衣则是过去渔民下海捕捞时兜在腹部,作为免遭凶猛鱼类攻击的防护用具。以上这些,早在几十年前, 我的父亲便教会了我 。”说到这里,他伸出要比常人向外翻转得多的左小手指解释说:“这是当年长期穿蓑衣造成的一种职业遗留症。”


随着时代的变迁,制作这些棕榈制品的技艺已渐渐用不上了,而之后主要是单一的“穿棕绷”了。


在与焕张师傅的交流中了解到,他8岁时就开始替父亲打棕绳了,13岁那年拜了一位“过堂师傅”后进入了当时的坎西棕业社,自那时起,穿棕绷便成了他的终身职业,至今虽有58年,但这股情结仍未割舍。


“要做一张好的棕绷,前提条件是要选好棕绷挺(框)的木料。”焕张师傅说:“最好的木材是‘木温’,这种木头变形小,最经得起抗拉。”


过去的棕绷中间有一根弯形横档,但在焕张师傅做的棕绷里,这根弯横档不见了。他解释说:“现在有好多人把棕绷搁在平板式的床上,甚至是直接放在席梦思上,有了这根弯横档反而放不平,于是近10年来我就有意去掉了,但为了防止使用后变形,我便延长了四只角的‘八字档’。”呵呵,原来传统的棕绷也在悄悄地进行着改革!


除了木挺的选材外,另一个影响棕绷质量的是棕线的粗细与紧松的程度。棕线历来都是棕绷匠或他们的家人自行打的,但如今,外地早已有了许多打棕绳的专业户,买的要比自己打的便宜许多,因此,焕张师傅已有好长年份不自己打绳了。


绳子打得紧与松、粗与细,与穿棕绷时应掌握的力度和棕绷的质量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进货时就得认真进行甄别了。


虽然早已不打绳了,但这位热心的老棕榈匠理解我的好奇心,很乐意地翻出他原先的打绳工具给我作了一次示范:开始是打单股,后再将两股并成一股。


他娴熟的操作令我叹为观止!虽然已经多年不打绳了,但是一上手还是那么流畅自然,仿佛已经刻进了骨子里去。


我好奇地问焕张师傅:“一张双人棕绷,需要多少棕线呢?”他给我出了一道计算题,“纵向(长度)一般2米,打48个眼,横向(宽度,按1.8米计)打42-45个眼,每个眼穿入并股的棕线5根,其总长度是多少?烦请侬自己算一下啦!”焕张师傅幽默地笑着说。


木挺与棕绳是硬件,而要穿出一张高质量的棕绷来,除了这些硬件外,那就得凭棕绷师傅常年的制作经验了。


这经验就是要根据木挺和线的松紧在穿棕绷的过程中控制绞拉的松紧度,这比选择木挺与棕线更为重要。焕张师傅在“穿针引线”的同时,常常会变换着各种花样,如方升花样、水波纹花样、豆腐板花样等等,目的是为了穿好的棕绷更加美观。


为展示过去打绳的情景,焕张师傅从里间拎出一只装有打线小工具的花(竹)篮,里面竟然还有一面小筛子。问及这有何用时,这位老工匠说:“做棕绷挺的每根‘木温’并非都是十全十美的,偶然出现几条干燥性的裂缝也很正常。我们为穿棕线须要在周边打眼,不管是过去用铁凿打眼还是现在用电钻打眼,都会产生木屑出来,用筛子筛出小木屑后拌和胶水,再嵌入到这些干燥性的裂缝内,在一定程度上可满足感观上的要求。”


“日半世,夜半世”。每个人的三分之一时间都是要在床上度过的,可见人们对床的依赖性有多强。


炎炎夏日,在那个空调尚为“奢侈品”,席梦思还没普及的年代里,棕绷床上铺竹席,既有弹性又凉快。


寒冷冬季,对习惯钻入被窝取暖的那些“懒汉一族”来说,棕绷床上铺一厚厚的垫被,既舒适又感觉非常透气。


在这5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焕张师傅究竟穿出了多少张棕绷,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了。


俗话说得好,“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三十年的时间,让人们对棕绷的认知也转了一个很大的弯。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家境不是很好的青年人,想要睡棕绷床,一般都要等到结婚那一天。而后来市面上出现了席梦思之后,一大批喜欢“赶时髦”的人们都纷纷购置,似乎都忘却了还有棕绷床的存在。


有许许多多的棕绷手艺人,年龄大的渐渐老去,新的一代也再无人问津,致使这一传统的民间老手艺青黄不接。据悉,现有4.8万人的坎墩目前只有他一人还在制作棕绷,整个慈溪恐怕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位了。


如今睡了几十年的席梦思,与原先的棕绷一比较,发现还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好时,却忽然发现做棕绷的师傅已后继乏人,可能又要成为一种绝唱!


在他家的工场作坊内,放着一张穿了一半的新棕绷,棕绷挺的对角位置上,各向下“迟”着一块大石头。当我问及这块石头时,焕张师傅道出了自己一直坚持的原委:“这两块迟石是我爷爷手里传下来的,我家共有兄弟五个,早时个个都曾传承祖辈穿棕绷的手艺。在兄弟五个中我是老大,四个弟弟中有的被国家分配工作了,也有后来身体不适不再从事这一行的,所以我再不坚守这份职业的话,太对不起爷爷留给我的这两块迟石了啊!”


这就是一位民间老手艺人的胸襟。不论称寿焕张师傅是棕榈匠还是棕绷匠,从13岁开始便以此为业,一直持之以恒从未选择过放弃。


以往常制作一张大棕绷只需7天便可完成,但这毕竟是一项力气活,现步入古稀之年的焕张师傅,完成一张大棕绷则需要10天左右的时间了。尽管如此,他还依然坚守在将要失传的这一行业上。

返回首页   打印   返回上页   下一篇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