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集体回忆,儿时睡过的棕绷床
-
棕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前的宋代,据考证它的发源地就是临安(即杭州)。发扬于台州,金华一带;台州以黄岩棕绷较为出色,金华则以东阳、武义棕绷最为有名。其中东阳棕绷又以歌山镇新练村的金氏家族和湖溪镇后山店村的杜氏家族为代表,这两个村也是棕艺专业村,90%以上的棕绷床都出自于此。棕绷的制作工艺独特,用木头做成框架,然后用棕丝加工成的棕线密密地串编成床面。棕绷床具有极好的韧性,受力均匀,软硬适度,睡卧舒服,又防潮通气,修理方便,是我国江南地区的传统卧具。
老时光里的棕绷床
小时候,在外婆家的老宅子里,经常会看到一件蓑衣挂在墙上,有次在外公饶有兴致的帮助下套到了身上,唯一的感觉就是沉,极其的沉。
至于棕绷床,更是从小睡到大,印象中有一阵子拿它当蹦床玩。当时小小的年纪,丝毫意识不到这些东西会和平日里常见的棕榈树有关。
或许当年外公把蓑衣从墙上摘下来的那一刻,几十公里之外的东阳,杜立孝就在村里打棕绷。而家里的那些棕绷床,会不会就是他的手笔?
让时光回到几十年后的今天,与杜立孝的初次见面,他正在山上采棕,这时候我才发觉,儿时常见的那些物事,是从棕榈树上一点一点割下来的……
穿棕不会,学会背袋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杜立孝说了很多遍“穿棕不会,学会背袋。” 就是说你要连编棕线都不会,也只能做个背麻袋的苦力了。
相比较而言,打棕绷的入门门槛是最低的,一些基础工序就算是孩子也可以胜任。杜立孝就是在10多岁就成了手艺人,按照他的说法“我14岁的时候已经开始养活我弟弟了”。
过了几年,20不到的杜立孝,带了几个徒弟,在杭嘉湖平原一带走街串巷,给人打棕绷。那时候的手艺人行当,还是很吃香的。杜立孝每月挣的钱,是一个工人的好几倍。
到了80年代,迎来了棕绷的好年景,杜立孝不再给人上门加工,他开始自己制作、售卖。而每次赶物资交流会,他的棕绷床往往是1天就卖完,而且价格比别人的高。没办法,他做的床就是好。
在乡民们看来,“博士”一词应该代表学识的最高水平,而杜立孝的手艺就是棕编的最高水平,于是他们尊他为“棕编博士”。“也有很多人叫我棕绷王”,老杜的脸上闪过一丝得意。
最后的守望者
老杜所在的湖溪镇后山店村,与歌山镇新练村是东阳棕绷的南北两极,东阳棕绷的匠人多出于此。他们一起开创了东阳棕绷红火的年代,特别是80年代末,那是东阳棕绷发展的巅峰期。
90年代,弹性柔软、外观时尚的席梦思进入市场,棕棚床逐渐隐退江湖。令人唏嘘不已的是,东阳市场七成以上的席梦思,都来自于新练村的棕绷匠人。靠棕棚起家的他们,竟然因为开发生产了发家致富的席梦思,而成了棕绷手艺的终结者。
工业化时代,很多人开始意识到传统手工艺品的天然与质朴,开始回过头去寻找那些快要消失的美好。但这并不代表传统手艺迎来了春天,就像如今杜立孝的棕绷床生意还不错,却依然没有人跟他学手艺。
归根结底,掌握这门手艺的周期太长,时间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就像老杜说的:“别人去工厂打工,培训几天就能上流水线了,每月至少几千块。”
棕绷的辉煌时代早已落幕,新练村的棕绷已经销声匿迹,后山店村的杜立孝还在坚持。
- 返回首页 打印 返回上页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