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棚是上世纪上海家庭的“标配”-苏州棕棚床
-
“阿有坏的棕棚修伐,藤棚修伐”……上海滩一位年近八旬的“棕棚匠”平伟功记得上一次吆喝它们,已是二十多年前。他完成了50多年职业生涯中的封“棕”之作。未来,考虑到身体等原因,他将退居幕后。
棕棚,是上世纪上海家庭的“标配”。1961年,21岁的平伟功跟着父亲厂里的工人学起了棕棚制作手艺。当时,他的想法简单:“毕竟已经成年了,不能靠着父母生活。”一开始,他跟着师傅边学边干。眼花缭乱的棕线,一样的动作重复上千次,棕棚手艺讲究细心、耐心。两年之后,他便能独当一面了。他说,维修棕棚花费一天,制作新的棕棚得三天。
平伟功喜欢这份手艺活的自由度,也爱走街串巷到处看看。所以,改革开放以后,他干脆辞去了纺织厂的工作,全职做棕棚生意。上世纪80年代及之前,棕棚的生意非常好。平伟功每天都能在吆喝声中招揽到顾客。“收入相当不错,当时厂里的工资四五十块,我做棕棚能赚五六百。”
与棕棚的“黄金年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席梦思渐渐进入千家万户的时代。1990年之后,平伟功不再骑着自行车在大街小巷里吆喝了,因为他知道“主动出击”不管用,市场萎缩得厉害。他能做的是等电话,等凤毛麟角的顾客通过网上信息或亲朋好友的关系网上门找到他。如今,他的顾客几乎都在60岁以上,而那些棕棚主要都是摆在红木床上使用。此外,不断减少的同行也都超过六十岁。就连平伟功的徒弟施师傅也已经七十岁了。平伟功还寂寞地发现,自己可能已是唯一在上海土生土长的棕棚制作师傅。
最近一年,平伟功在家养病。棕棚生意依旧冷清。他本想就此歇手,谁料前两天顾客的一通电话让年近八旬的他“手痒”了。“以前做棕棚是为了谋生,现在主要是兴趣。”做棕棚,成了他这辈子唯一的兴趣。
平时,平伟功只睡得惯棕棚。“优点很多:耐用,至少三四十年不坏;天然材料做的,透气;软硬合适,没有木板床硬,又不像席梦思那么软”,他说。
这么好的宝贝,越来越珍稀的手艺,谁来继承?未来,平伟功的徒弟将接过这份手艺。平伟功仍旧愿意向更多人传授这门手艺。“但是,现在整个市场不比从前,他们学了手艺,如何靠它谋生呢?如果挣不了钱,谁又愿意学呢?”
- 返回首页 打印 返回上页 下一篇